藍天蔚氏偕前關外軍政府外交顧問官任傳榜、侯建武、周季介及本邦留學生鄧曰訓諸氏,去廿六日搭丹波丸到神戶,投海岸西村旅館。有大每(?)記者訪之。藍曰,余三十三年肄業(yè)貴國陸軍士官學校,多受犬養(yǎng)毅氏及他朝野名士照料。者[這]番欲歷訪諸先輩,倘時日如不迫,更擬視察陸軍諸制度。歐美游程預定六個月,此間務欲遍考英國憲法政治及德國聯(lián)邦政治、美法共和政治。敝國昨年之革命,多蒙犬養(yǎng)毅先生暨朝野有志諸君援助,我同人無任感佩。此中與于革命之軍人及他新人物,留學貴國之人,十居七八。袁世凱氏之新共和政府前途不能斷言,顧支那之至于施行共和政治,是天下之大勢所趨,非個人之感情反對所致。純革命派孫黃兩人,個人之感情固與袁不善,然不能以私及公??滔抡h之數(shù)以數(shù)十計,就中如同盟會、統(tǒng)一共和黨、共和黨三派為最有力。他日活動于政界者,想亦唯此三派。貴國新聞北京電報,言袁于唐辭職后之內(nèi)閣組織以人物為本,以政黨為末。此恐系述袁對刻下問題之意見,非述其對將來政黨政治之意見。任支那大政之大政治家,在今日者,袁以外,或無其人。支那政治家中清時代最有聞者,袁與岑春煊兩氏也。袁岑從來不合,然在共和政治之今日,岑或起而共濟之。僑寓貴國之康有為、梁啟超兩氏,在革命之前,與袁如敵仇(政治上);革命以后,袁似謀以疏通。今者,關系圓滿。梁近有歸京消息,然而純革命派一部于兩氏激烈反對;梁即歸國,二三年間,總未能入內(nèi)閣。梁確系人物,將來必有活動于中央政界之一日。寓京都之張鳴岐氏,在清時代,匯緣督粵,名不甚著,將來想不能大有所為。軍隊解散,固非易事;然實際行之,則有不然者。余未發(fā)上海時,江蘇解散八千,湖南解散一萬,僅給一月之餉,不見有所不滿。所難為者,無教育之將校耳!陸軍當局故難處分,鄙意回復軍隊解散及亂后之秩序,如有伍千萬圓必無難事。且此巨款不必借外債,即因國民捐,又國民租稅唾手可得。故余亦反對六國借款。寓鹽屋之盛宣懷氏為革命之導火線,縱與袁善,萬不能入新政府內(nèi)閣再與國政。非純粹政治家,一通財政之實業(yè)家耳。鐵良氏,亦一時之俊杰,二三年后,再飛躍于北京政治舞臺亦未可逆料云云。
1912年6月26日
?。ā端{氏神戶一席語》,《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7月7日,漢文版第五版;日文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