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九月八日) 藍天蔚、伍祥禎電告張紹曾:頃接陳、吳二公來電,囑楨到灤等因。請轉陳、吳二公,身統(tǒng)重兵,未能輕離職守,乞我公代表與陳、吳二公商議,并請電復。楨、蔚。庚。印。(《藍天蔚伍祥楨致張紹曾電》,宣統(tǒng)三年九月八日,《辛亥灤州兵諫函電選》,第55頁)
羅正緯謂:紹曾又轉告伍祥禎、藍天蔚等電曰:“吳祿貞統(tǒng)制、陳其采廳長來灤,奉濤邸手諭云:‘略(《載濤函》見譜1911年10月28日)’等語,乞轉呈趙次帥,并轉三鎮(zhèn)全體為荷。”(羅正緯:《吳祿貞宣撫灤州密定進攻北京之計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云夢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云夢文史資料》第7輯,第92頁)
吳祿貞、張紹曾商議以張紹曾之第二十鎮(zhèn)由灤州西進,吳祿貞統(tǒng)率第六鎮(zhèn)由保定北進,兩路夾襲,藍天蔚留后方策應,三路進兵進取北京。
何遂謂:(周維楨)告訴我:駐灤州的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和混成協協統(tǒng)藍天蔚曾向清政府提出改革政治條件。清政府大為震驚,派吳祿貞去宣撫。吳由北京出發(fā),同行的還有軍諮府的一個廳長陳其采。吳祿貞以為陳其采是陳其美的胞兄,其美既已在上海宣布獨立,其采一定也是革命黨,而且又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所以在路上對陳其采談出了自己的意圖,并且指著地圖說:“這次去,聯絡張、藍,加上我石家莊的隊伍,會師北京綽有余力,光復之功,唾手可得。”火車到了灤州,張、藍也來了,隨即開了會議,全體通過吳的建議。(何遂:《辛亥革命紀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文史資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474頁)
馬葆珩憶:清廷以蔭昌帶兵南下進攻武漢,第六鎮(zhèn)在被調之列,吳祿貞以與蔭昌有隙未即成行。此時,正值灤州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等致電清廷要求立即宣布立憲。清廷特派員吳祿貞馳往宣慰。而吳與張紹曾、藍天蔚、劉一清等早有默契,及抵灤州,竟與張等會商分三路進兵進取北京之策。(馬葆珩:《記吳祿貞》,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編、沈祖煒主編:《辛亥革命親歷記》,中西書局2011年版,第275—276頁)
張紹程憶:吳祿貞到了灤州,一見紹曾就說:“你若能聽從我的計劃,聯軍進攻北京,此時早已推倒了清廷,偏要立憲有甚么用?現在雖然晚了一步,趁著袁世凱任職不久,部署未定,全部的精神和整個的兵力,都用在征討武漢之際,還是我們的好機會。你和秀豪、盧永祥三軍日內出發(fā),合力進攻北京。京里已有禁衛(wèi)軍不堪一擊,其他部分的軍隊部去南征,調不回來,北方定以不戰(zhàn)而定。”紹曾說:“待我和協統(tǒng)們商量一下,看他們意思如何。”(張紹程:《張紹曾事跡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30輯,第209頁)
錢基博謂:秘密部署諸將,以灤州張紹曾所部第二十鎮(zhèn)為第一軍;奉天藍天蔚所部為第二軍;新屯盧永祥所部為第三軍;會師豐臺以逼北京。會有與議者,馳北京告變;密調灤州火車抵北京以阻祿貞運兵。(錢基博:《吳祿貞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六,第371頁)
羅正緯謂:最后議決,以灤州張部為第一軍,奉天藍部為第二軍,保定吳部為第三軍。第一軍由灤州趨豐臺,第三軍由保定趨長辛店,第二軍作后援隊,策劃既定,分別實行,推倒清廷,易如反掌。不意謀泄,所有列車,清廷扣留北京,兩軍不能開拔,武漢電促發(fā)動,適第六鎮(zhèn)李純得之,暗報清廷。(羅正緯:《吳祿貞宣撫灤州密定進攻北京之計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云夢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云夢文史資料》1991年第7輯,第93頁)
馮玉祥回憶:原來張統(tǒng)制與吳祿貞、藍天蔚等事先已有密約,共同響應民軍,合兵進攻北京。打算以第二十鎮(zhèn)由灤州西進,吳祿貞統(tǒng)率第六鎮(zhèn)由保定北進,兩路夾襲,藍天蔚則留后方策應,以期一鼓而下京都。(馮玉祥:《灤州起義回憶》,方建文等主編:《百年名人自述——20世紀中國風云實錄》1,第374—375頁)
馮玉祥謂:宣統(tǒng)三年辛亥舉行秋操大典,移第二十鎮(zhèn)于灤州,王君金銘為七十九標第一營管帶,施君從云為七十九標第二營管帶,玉祥則為八十標第三營管帶。是年八月,秋操未及行,而武昌起義之檄至,舉朝震驚,急詔輟搡,敕諸軍待命。當是時,與第二十鎮(zhèn)為鼎峙勢者,為吳君祿貞所領之第六鎮(zhèn),藍君天蔚所領之混成第二十協,皆磨厲以須以覘時變。已而有朝命,以第二十鎮(zhèn)南征,張統(tǒng)制按兵不欲行。適清廷大購軍火,由奉天經灤而西,將恃以撲滅革命軍者也,猝為二十鎮(zhèn)截留。當軸益惶遽失措,則命吳馳至灤,致撫慰以解其危,而未知吳與藍、張三人者,固早有夙契也。至則密招藍來議大計,以張部為第一軍,藍部為第二軍,吳部為第三軍,張自灤州而西,吳自保定而北,藍則為張之后援,左右進迫,會師北京,以覆清社,意以為咄嗟間事耳。(馮玉祥:《泰山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祠記》,袁明英編:《凌漢洞天》,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5頁)
吳祿貞致電張紹曾,聯合三鎮(zhèn)、五鎮(zhèn)、二十鎮(zhèn)及藍天蔚之混成第二協作秦庭之哭,決非大逆不道。如政府不允改良政治,各軍可向北京進發(fā),駐扎京師附近,一面要求改良政治,一面命令革命軍及第一軍停戰(zhàn)。
電謂:“昨奉軍諮府命,來灤開導東省軍隊,再四察核,并無妄舉,而且秩序井然,士氣憤發(fā),所要求改良政治,亦屬國家要圖。現聯合三鎮(zhèn)、五鎮(zhèn)、二十鎮(zhèn)、混成第二協,作秦庭之哭。為四萬萬同胞請命,決非大逆不道也。刻已商定,如政府不允所請,各軍均向北京進發(fā),駐扎京師附近,一面要求改良政治,一面命令革命軍及第一軍停戰(zhàn),以救生命涂炭之苦,一面照會各國不必干涉。現時已分電各省,已允響應,題目正大,主動又文明,中國存亡,全仗此舉。希我公將此意宣布管帶以上官長,悉知內亂足以釀成國際交涉。各國干涉,必成瓜分之局。戰(zhàn)局延長,將來國家力盡財空,外人必乘其隙,不獨自殘同胞已也?,F時各軍聯合名曰立憲軍,我軍亦應高舉義旗,首先贊助,軍界幸甚。公將此意,詳加審度宣布之,無任企禱。”(皮明庥、虞和平、吳厚智編:《吳祿貞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270頁)
10月30日(九月九日) 藍天蔚、伍祥楨致電張紹曾:“憲密。此間軍人遍然始終,惟次帥不表贊成,蔣樽反對尤力。我等反復開導,但無大效,恐其有合督撫聯名出奏,撥出數條。務望我儕尤宜鎮(zhèn)定,無論宣布與否,總宜以善詞再行請愿。如我等稍涉激烈,難免日兵干涉。聞督練處派員到灤密探我軍。楨、蔚叩。”(《藍天蔚伍祥楨致張紹曾電》,宣統(tǒng)三年九月九日,《辛亥灤州兵諫函電選》,第56頁)
△ 藍天蔚、張紹曾等條陳意見為清廷一一接受。是日清廷入太廟宣誓立憲,下詔罪己。
劉驥回憶:清廷下“罪己詔”。張、藍等具奏組織聯責內閣,不任懿親、協贊憲法、特赦黨人三案,于本日俞允。清廷想緩和這個緊張局勢,遂對張、藍條陳意見,一一接受,立即入太廟宣誓立憲,下詔罪己。釋放汪兆銘、黃復生等,將同盟會列為政黨,二十鎮(zhèn)也沒有南調。由此破壞我們第二步起義計劃。(劉驥:《灤州起義記》,《近代史資料文庫》第7卷,第565—573頁)
左舜生謂:當時清廷的形勢,雖是這樣的急轉直下,可是抱有欽定憲法大權的迷夢,依然未醒。及至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與協統(tǒng)藍天蔚由涼州[灤州]電奏要求立憲,并憲法由議員制定,清廷才感到隨時有變生肘腋之虞,于是始命資政院起草憲法。九月十三日,乃將資政院所擬憲法上重要信條十九條宣布。(左舜生:《辛亥革命史》,第35頁 )
10月31日(九月十日) 藍天蔚、張紹曾等接到資政院電。資政院決議采用英國君主立憲主義,參照十二政綱所列,擬具重要信條。
《諮議院全體議員致灤州第二鎮(zhèn)司令處電文》謂:灤州第二十鎮(zhèn)司令處張統(tǒng)制、盧統(tǒng)制、藍協統(tǒng)、伍協統(tǒng)、潘協統(tǒng)公鑒:庚電敬悉。時局至此,誠如尊論,非將現在政體痛加改革,不足以固邦本而維皇室。義聲偉舉,本院深表同情,政綱十二條尤多扼要之論。本院前日具奏組織聯責內閣,不任懿親、協贊憲法、特赦黨人三案,已于本月初九日奉旨俞允,正與開示政綱符合,此外大抵皆為憲法中之條件。茲事體大,本院決議采用英國君主立憲主義,用成文法規(guī)定,并參照尊處政綱所列,擬具重要信條,一面征集各諮議局意見,匯由本院議決奏請,即日宣布,正在商榷中。本院系以改革政治為宗旨,現在時事艱危,倘兵連禍結,難保治安,恐牽動外交,轉速實禍,本院所憂慮者在此,貴統(tǒng)制諸公所憂慮者在此。務祈痛切勸誡我愛國軍人,共維秩序,以安大局,國家幸甚。資政院全體議員公叩。蒸。(《諮議院全體議員致灤州第二鎮(zhèn)司令處電文》,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日,《盛京時報》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七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