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盟會重要負責人之一宋教仁和吳昆、白逾恒也到了東北,籌設同盟會支部,進行革命活動。資料顯示,宋教仁到東北的主要任務,在聯(lián)絡胡匪,壯大革命武力;并曾與胡匪首領季逢春、朱二角、金壽山、王飛卿、楊國棟、孟福亭等三十六人結(jié)盟(9)(古研氏:《中國密碼會黨記》《東方雜志》八卷十期)。翌年,同盟會另一領導人張繼亦潛至東北,并透過當?shù)赝韭?lián)絡安奉沿線胡匪首領楊二虎,海城一代胡匪首領趙子剛、劉麻子、大刀王等輩。在來往的信函中,東三省打家劫戶的“紅胡子”們被稱為“馬軍”;他們之間的關系相當微妙(10)(《寧武前書》(六)“同盟會時期東省黨人之奮斗”)不過事實證明,革命黨對于胡匪的聯(lián)絡工作,并不很成功。
同盟會在東北建立組織以后,活動面擴大至社會每一角落。工作目標亦逐漸由消極的宣傳轉(zhuǎn)而為積極的行動。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后,雖處心積慮設法應付當前局面,在東三省一面推行新政,一面禁止革命活動,但仍舊發(fā)生了奉天商人反抗鋪捐的罷市事件。以及反對徐世昌以奉省礦山、林業(yè)、漁業(yè)為抵押向日商大昌洋行舉借外債事件。(11)(同前注)光緒三十四年四月,革命黨機關報《民報》更刊出了一篇“遼東義勇軍檄文”,文中除揭發(fā)滿清統(tǒng)治東北十三條罪狀之外,并表明義勇軍的目的,在“克復陪都,建設根本,以次進取中原,推翻專制,建立民國”。顯然,在東三省改制建省前后,革命派的立場已經(jīng)相當明確(12)(《民報》,第二十號《遼東義勇軍檄文》)。根據(jù)記載查證,當時活躍于東三省的革命黨人,包括由外地潛入的革命黨員,當?shù)氐拈_明士紳、學生、軍人、警官、新聞從業(yè)人員,達數(shù)百人之眾。其主要黨人名單如下:
(一)辛亥以前曾在東三省工作之內(nèi)省革命黨員:
熊成基、廖仲愷、吳祿貞、藍天蔚、彭樾、宋教仁、張紹曾、柏文蔚、徐鏡心、徐子俊、商震、左雨農(nóng)、張繼、宋滌塵、陳干、宋少俠、程起陸、范篤愚、劉木鐸、方剛、房懷遠、崔振華、李培基、王葆貞、王筱堂、汪滄、高子培、黃丹忱、戴傳賢、王璋、 周況、蔣青山、張璧、王憲之、孫聲諫、彭家珍。
一、辛亥以前東三省重要革命黨員:
趙中鵠、劉雍山、金子明、朱記新、孫尚武、劉際武、鄭金生、楊鳳山(以上士紳)、李璧塵、劉耀塵、宋煥如、王永慶、田豐年、田勃東、李振鐸、李蘭坡、李紹白、田雨時、石磊、孫祥夫、劉紫瑤、蕭樹軍、張榕、李樹華、寧武、段文祥、劉乾一(留俄學生)、朱霽青(留日學生)、錢公來、齊希武、韓果(以上學生)、陳儀亭、劉景雙、邵兆中、丁福海、王德昌、蔣大同(以上軍界)、楊大實、王光瑞、劉知本、謝維勤、徐景清、鄭守中(以上警界)、田亞賓、徐竹平(以上報界)(14)(據(jù)寧武前書各章載記統(tǒng)計)
這雖然不是一份完整名單,但大體上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以前,革命黨在東三省的活動范圍,有集中在某一社會階層的趨向。換言之,知識分子似乎占了絕大比例。
當時東三省報章之鼓吹革命、同情黨人者,在比例上也占相當分量。如國民日東日報(在哈爾濱)、《盛京時報》(日人主辦,黨人徐鏡心曾任主筆)等,均為革命發(fā)揮了一定程度的宣傳力量。因此,革命黨在東三省的發(fā)展,至少部分是建立在輿論基礎上的。(15)(據(jù)寧武前書(六)《同盟會時期東省黨人之奮斗》;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編:山東近代史資料第二分冊一五四頁)
促成東三省革命活動快速發(fā)展的另一股力量,來自新軍。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時,除調(diào)全部新軍第三鎮(zhèn)到奉天之外,并大力整頓舊防軍,改編為巡防隊一〇一營,分駐各地。奉天境內(nèi)新軍,計有駐于新民府的第一混成協(xié);駐奉天的第二混成協(xié)、第一標;駐錦州府的第二標。光緒三十四年,更擴充原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為陸軍講武堂,培養(yǎng)新軍干部。東三省編練新軍,需要具備近代軍事知識的人才。于是彭家珍、孫聲諫、吳祿貞等革命黨人,乃得側(cè)身新軍行列(16)(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頁二七六——二七七;徐世昌:東三省政略,卷四,軍事。)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〇),東三省總督錫良將奉天第一混成協(xié)一二兩標擴編第二十鎮(zhèn)時,更多革命黨人混入新軍;商震考入二十鎮(zhèn)隨營學生,李培基投軍第二十鎮(zhèn),甚至在二十鎮(zhèn)八十標三營當管帶的馮玉祥也與革命黨接觸頻頻(17)(馮玉祥:《我的生活》。天津民國日報社,民國三十五年,頁九十六——一百)。至于第二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藍天蔚、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吳祿貞等人,更屬新軍中的重要人物。但在舊軍改編的巡防營中,僅有駐鳳凰城的管帶邵兆中參加了革命黨。
以上所謂革命黨,并非專指同盟會而言。事實上,截至民初,東三省境內(nèi)至少還有以下的革命團體:
?。ㄒ唬╄F血會:孫諫聲、丁開嶂為領導人(18)(中國近代史資料,1955年2期22頁)
?。ǘ┘边M會:張榕為領導人(19)(《盛京時報》宣統(tǒng)三年十月四日)
(三)共和會:胡鄂公為領導人。支部設吉林,由姜丕烈、馬榮華等負責。(20)(《辛亥革命》上海,1957年,第7冊,400—401頁)
(四)新民武學研究會:由馮玉祥、王金銘、施從云等人負責(21)(《馮玉祥前書》,頁100)
?。ㄎ澹┥綎|同鄉(xiāng)會:由孫諫聲等人負責籌劃活動。
這些革命團體并不屬同盟會系統(tǒng),但基本上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義,深刻體認當前國家危難,以推翻滿清統(tǒng)治為共同目標,則無疑問。
三 東三省保安會之成立
一九一一年(宣統(tǒng)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首義消息傳到東三省后,造成東三省革命活動的最高潮,。一方面由于人心不安,導致東三省瀕于無政府狀態(tài);一方面由于東三省當局心存觀望,采用前所未有的保安措施,封鎖新聞報道,加強軍警彈壓。但東三省各種組織的革命黨人卻乘勢完成一次大團結(jié)。革命黨人紛紛由安東、遼東半島、東蒙地方集結(jié)奉天,秘密聚議響應武昌首義的具體辦法。
會后公推徐鏡心、趙中鵠、商震、齊希武等親入北大營見藍天蔚,并分訪吳景濂,擬推舉藍、吳二君為過渡時期的東北軍政首領。其步驟為:先由吳景濂以奉天諮議局局長之身份,召集省城各界人士會議,并以維持治安為名,成立“奉天省全省保安會”,由吳景濂及藍天蔚分任正副會長。如果此一計劃實現(xiàn),則可達成不流血革命之目的,趙爾巽不逼自走。隨即進一步舉藍天蔚為奉天都督,吳景濂為奉天省民政長(《寧武前書》七,“保安會變質(zhì)之經(jīng)過”)。
武昌起義行動在吉林、黑龍江兩省所造成的沖擊較小。吉林革命黨人連成基、同盟會會員李廷璧等聯(lián)合軍警學界人士要求巡撫陳昭常宣布獨立未果。黑龍江省城同盟會會員匡一、孟宗源、車席珍、宋云同等也同時密謀獨立,收到阻挫,于是相約南下奉天。因為奉天如果獨立成功,吉黑兩省乃可“傳檄而定”。(23)(《山東近代史資料》第二分冊第三八四頁)
十一月十二日,奉天各界所組成的“保安大會”在奉天省諮議局開會。與會者除革命黨各組織的成員之外,并有代表紳商集團的立憲派分子??偠节w爾巽也率同若干軍政官員出席。這個會議的特點,是出席分子龐雜;雖然各有打算,但卻由實力派的東三省官僚和舊軍人所把持。所以,保安會議自始至終不足以語討論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