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辛亥定都之城 共和新紀元結果之地(2)
辛亥革命網 2011-10-05 00:00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徐機玲 蔡玉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網,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辛亥革命是武昌起義“開花”,定都南京“結果”?!皩O中山的生前、身后,均與南京這座城市緊密相連,源于先生對其開創(chuàng)的共和偉業(yè)深情眷
步入總統(tǒng)府圓拱型大門,迎面一座重檐尖頂、廊柱林立、開闊氣派的大堂,就是當年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的會場。徜徉其間,中山先生鏗鏘有力的誓詞言猶在耳:“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br />
據史料記載,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乘火車從上海赴南京任職途中,在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各站受到熱烈歡迎。下午5時抵達南京時,站臺上群眾的歡呼聲震耳欲聾,下關江面軍艦和獅子山炮臺的禮炮齊鳴。當晚,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莊嚴宣誓,被授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之印”。
此后3個月內,孫中山組建了九部內閣臨時參議院,具有共和政體雛形的南京臨時政府,先后頒布各項改革法令30余件。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捍衛(wèi)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了國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及人身財產安全,初步構建了共和制國家的運行機制和民主政治基本構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談及建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意義時說,辛亥革命引發(fā)了中國社會巨大而深刻的變革。領導這場革命的孫中山先生,在主政南京臨時政府期間,以堅韌的意志和非凡的膽略,頂住北洋軍閥大兵壓境、革命黨人內部紛爭、財政嚴重匱乏、西方列強拒絕承認等巨大壓力,通過頒布政策法令,大力推行民主,廉潔吏治,除舊布新。在廢除留辮子、纏小足、穿袍褂、刑逼供、行跪拜禮節(jié)等陋習弊政,改變社會風氣之際,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今年9月28日,在總統(tǒng)府西花廳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遺址舉辦的《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展覽,集中展示了辛亥革命先驅開創(chuàng)民主共和制度的非凡之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近發(fā)現的一批南京臨時政府珍貴文檔。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馬振犢向本刊記者介紹,這些文檔是他們在整理館藏北洋政府檔案時新發(fā)現的,共有兩個卷宗,約700條(件)、3000頁。主要內容有孫中山簽署的大總統(tǒng)手令、總統(tǒng)府電報房收電文和臨時政府外交部文檔,較全面地反映了孫中山任職期間的政治、外交、軍事、內政、經濟等各方面的公務活動。其中6件大總統(tǒng)手令,涉及改革吏制、保護僑民等舉措,顯示了中山先生當年整頓吏治、安撫民生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文檔,是現存民國史料中非常稀缺的珍檔”,馬振犢說,這次新發(fā)現的外交文檔,記錄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印尼華僑受迫害事件;辦理上海、廈門等地外國租界會審公堂及設立華洋裁判所等事關國家主權的外交事件;以及收解海關事權和稅收、推行禁煙禁毒事務與英法德俄等國的交涉等多項外交活動。反映了南京臨時政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在外交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成效。
泗水華僑事件是其中的典型案例。1912年2月19日,荷屬爪哇島泗水市華僑在集會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時,遭到軍警武力干涉,當場打死華僑三人,傷十余人,百余人被捕。消息傳至國內,引發(fā)各界憤怒聲討,南京臨時政府采取積極的護僑行動,迫使荷蘭殖民當局釋放所有被捕者,并接受了中方懲治兇手、撫恤死者家屬、賠償華僑損失等條件。
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皇帝發(fā)布《退位詔書》,結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tǒng)治。孫中山履行諾言,于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遞交大總統(tǒng)辭職咨文。15日,他率領臨時政府官員晉謁明孝陵,在總統(tǒng)府舉行民國統(tǒng)一大慶典。4月1日正式解職后,孫中山離開總統(tǒng)府,繼續(xù)為尋求中國民主富強之路探索奮斗。
忠魂長眠紫金山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是孫中山第一次來到南京,并由此與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結緣。卸任后,他在為革命四處奔忙中,又兩次造訪南京,最后一次是他魂歸金陵,長眠于南京鐘山風景區(qū)的紫金山麓。
“孫中山的生前、身后,均與南京這座城市緊密相連,源于先生對其開創(chuàng)的共和偉業(yè)深情眷念,對未竟事業(yè)不懈追求?!蹦暇╃娚窖芯繒L王鵬善說,孫中山在南京建國立業(yè),踐行三民主義理想,因而對這座城市懷有深厚的情感。他生前在《建國方略》中精心描繪、規(guī)劃南京發(fā)展藍圖,并在實地考察紫金山雄偉風光時,表達了自己在“他日辭世時,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的心愿。
1925年3月12日,一生為革命奔波的孫中山在北京病逝,舉國哀慟。4月21日、22日,南京各界連續(xù)兩天召開追悼大會,何香凝、楊杏佛、惲代英等人在會上發(fā)表演講,緬懷孫中山的革命一生及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的豐功偉績。南京各社會團體和學校也紛紛舉行多種形式的悼念活動。
遵從孫中山遺愿,宋慶齡、孫科等親屬在南京紫金山實地勘察,選定墓址。孫中山葬事籌委會向海內外征集中山陵墓的建筑圖案。經評審,榮獲首獎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陵墓圖案,以其莊嚴、簡樸、典雅,融匯中西建筑風格的特點,以及形似自由鐘、寄寓中山先生臨終囑托“喚起民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警世之意,被確定為中山陵建造方案。
1926年春,由呂彥直主持的中山陵工程,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動工興建。經三年建設,一座依山而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中山陵園,卓然崛起。為之嘔心瀝血的呂彥直,卻在主體工程即將完工時積勞病故。他奉獻全部智慧和精力建造的這座偉人豐碑,成為中國近代的經典建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