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4-08-14 15:43 來源:辛亥革命網(wǎng) 作者:辛亥革命網(wǎng) 查看:
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人,譜名德明,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字載之。1883年受基督教洗禮時號日新,1886年國學老師區(qū)鳳墀為其改號逸仙。他在日本流亡時曾化名中山樵。1903年,章士釗將宮崎寅藏所著《三十三年落花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因筆誤,將“孫文”與“中山樵”兩個姓連了起來,遂成“孫中山”。隨著這本書的大量出版,“孫中山”之名被國人廣為稱頌,孫本人亦默許此名。孫中山先生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為中國的獨立、富強和民生的安康付出了畢生心血。民國初建時,已有人尊其為“國父”。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正式尊崇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成長于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jīng)營牧場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轉(zhuǎn)。1875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tǒng)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5月,孫中山隨母前往檀香山看望哥哥,得以大開眼界。不久,母親回國,孫中山入意奧蘭尼學院學習。他好讀史書和人物傳記,對華盛頓、林肯的事跡欽佩不已。畢業(yè)后,孫中山又入奧阿厚書院(當?shù)刈罡邔W府,相當于高級中學)學習。檀香山的生活讓孫中山深受宗教思想的影響,接受“平等、博愛”思想的他有一天撕掉了哥哥供奉的關(guān)帝像。孫眉對此大為惱火,認為他背離了中國習俗,不惜讓孫中山輟學回國。
1883年,孫中山回到了故鄉(xiāng),看到翠亨村依舊是一片破敗、貧困景象,和美麗的檀香山形成鮮明對比。不甘落后的孫中山隨即開始宣傳改良思想,一邊在家里務(wù)農(nóng),一邊利用掌握的知識積極參與家鄉(xiāng)建設(shè),修建村路、安置街燈,清掃街道等等,頗得家鄉(xiāng)父老稱贊。然而,這年秋天,孫中山卻與好友陸?zhàn)〇|等當眾故意砸壞了村廟神像,村人大為憤怒,孫中山被迫出走香港,冬天即受洗加入了基督教。
1884年,孫中山就讀于香港域多利書院,繼續(xù)檀香山時未完成的高中學業(yè)。他學習刻苦,勤奮好問,不說則已,一說話便滔滔不絕,無所不知,同學們稱其為“通天曉”。時值中法戰(zhàn)爭之際,法國“不勝而勝”的結(jié)局令孫中山對清廷的腐敗無能十分氣憤,漸生反清思想。
孫中山的悖逆行為讓遠在海外的哥哥孫眉深感不安。為了讓弟弟安分,孫眉往家里寄了一筆錢,讓父親孫達成為弟弟物色配偶。在孫眉的主持下,孫中山與僑商之女盧慕貞在1885年完婚。
但婚姻并沒有束縛住孫中山的大志。返港后,孫中山開始學醫(yī),就讀于廣州博濟醫(yī)院附屬南華醫(yī)學校。學醫(yī)之余,他還研習儒學,熱衷于中國古經(jīng)史。1887年,孫中山轉(zhuǎn)入香港麗雅英文醫(yī)學書院學醫(yī),后遇到了自己最敬重的老師康德黎。
1890年,孫中山寫《致鄭藻如書》給本縣退休的前駐美、西,秘三國公使鄭藻如,倡言興農(nóng)桑、禁鴉片,辦教育,這也是他的第一封改良建議書。同年,孫中山與陳少白等游觀音山時,遇見昔時林則徐的師爺鄭安,在鄭安處他們得到了會黨的信息,自此,孫中山的革命行動便與會黨結(jié)下不解之緣。由于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人常聚在楊耀記抨擊時政,時便稱他們是“四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