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科舉制廢除始末
辛亥革命網(wǎng) 2018-06-07 14:14 來源:團結報 作者:江峰 查看:
科舉制,本來是一個順應歷史發(fā)展,促進古代寒士公平努力進階的人才銓選、官員選拔制度,歷經(jīng)隋、唐、宋、元、明、清六朝1300余年的發(fā)展,成為維系社會有效運轉(zhuǎn)、促進人才良性流動、政治治理達致清明的重大政治制度,曾一度被西方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fā)明。然而由于其不能適應晚清社會的重大變局,最終以“革千年沉疴之積弊”和清帝“立??婆e以廣學校”上諭的形式,于1905年9月2日被徹底廢除而成為歷史的絕響。
關于科舉評價
宋元以后,科舉制度傳到越南、日本、韓國、朝鮮,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將中國科舉取士制度介紹到歐洲。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后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guī)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仿效的文官制度。孫中山先生曾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肯定,在《五權憲法》中認為: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科舉廢除之爭
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或多或少都會遭到人們的非議,科舉制也不例外。自唐至晚清,共經(jīng)歷了四次大爭論。第一次是唐朝安史之亂后,禮部侍郎楊綰、尚書左丞賈至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提出,當時的考試制度不僅造成了社會道德水準下降,而且還為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因此主張取消進士科和明經(jīng)科,令地方察舉孝廉,尚書只考試經(jīng)義和對策。第二次是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中出現(xiàn)的,王安石與蘇軾之間關于科舉考試的爭論,王安石主張要修學校,變科舉,減少虛華(如詩賦)、增加實用(如法律);蘇軾則反對改革科舉考試中的詩賦項目。第三次是朱元璋于明洪武三年(1370)開始恢復科舉考試,后發(fā)現(xiàn)通過科舉選拔上來的后生沒有實踐能力,暫時放棄了科舉,恢復了察舉制度。第四次是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考試不合理,從八股文到考試內(nèi)容都需要全面改革??梢姡郧暗臍v次科舉改革爭論,基本上發(fā)生在開國不久,但都是“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的結果。
作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個典型代表,科舉制度上承世官制度、察舉制度,下啟新式學堂。自誕生之日起,各朝都不斷地陷入了變革科舉的爭論之中;進入近代之后,由于西方船堅炮利所帶來的沖擊和心理壓迫日漸強烈,科舉尤其是八股之害,導致了中國這一悠久的人才選拔、官員銓選制度逐漸走向了異化:科舉的內(nèi)容,無法為晚清社會提供能夠制造輪船槍炮的技術型人才,八股的形式,無法將清末傳統(tǒng)的士人(童生、秀才、舉人和進士)培養(yǎng)成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新式人才。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焚書坑儒)。”
清末廢除科舉制
清末廢除科舉制,并不是因光緒皇帝頒布一紙上諭詔令,就迅速完成廢除一事。相反,廢除科舉制大體經(jīng)歷了增設學科、議改科舉、廢除八股、廢除科舉這樣四個階段。
首先是增設學科階段,時間上從1874年到1897年一直延續(xù)了二十多年。以1874年12月10日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為標志,海防折中首先論述了其時其勢:“洋人入中國已三十余年,駐京已十余年,以兵脅我,殆無虛歲,而求練達兵略精通洋法者恒不數(shù)覯,由于不學之過,下不學由于上不教也。軍務肅清以后,文武兩途,仍舍章句弓馬末由進身,而以章句弓馬施于洋務,隔膜太甚,是以沈葆楨前有請設算學科之奏,丁日昌前有武試改槍炮之奏,皆格于部議不行。而所用非所學,人才何由而出?”其后,李鴻章認為,“以中國之大,無自強自立之時,非惟可憂,抑亦可恥。臣愚以為科目即不能驟變,時文即不能驟廢,而小楷試帖,太蹈虛飾,甚非作養(yǎng)人才之道。似應于考試功令稍加變通,另開洋務進取一格,以資造就。”“分為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氣學數(shù)門,此皆有切于民生日用軍器制作之原”。
緊接著, 1875年2月禮部《奏請考試算學折》,此折中開篇即論述了船政大臣沈葆楨奏稱:“水師之強弱,以炮船為宗,炮船之巧拙,以算學為本。”“臣等再四籌商,合無仰懇圣恩,特開算學一科,誘掖而獎進之,使家有其書,人自為學。”在1875年5月30日恭親王奕訢等上奏的《擇要條議海防諸議折》中,對科舉考試增設算學科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李鴻章、沈葆楨等欲仿漢時詔求出使絕域人才,及宋司馬光議設十科之意,請開洋學及請設特科,原與科目并行不悖,并非如王家璧等所稱以洋學變科目。且以遣使一節(jié)必須預儲人材,非設學局以陶熔之,開設??埔园稳≈?,不足以得出使絕域之才。”
其次是議改科舉階段,時間從1897年到1898年。議改科舉,主要分為奏設經(jīng)濟特科和議改科舉章程兩個方面。其一,奏設經(jīng)濟特科,主要是以貴州學政嚴修1897年12月16日《奏請設經(jīng)濟專科折》為標志,奏折開頭即陳明:“時政維新,需才日亟,請破常格,迅設專科,以表會歸而收實用。”其二,議改科舉章程。主要體現(xiàn)在《禮部:議奏科場改試疏》。
再次是廢除八股取士階段,時間大約從1895年到1901年。提出廢除八股取士制度的觀點,突出表現(xiàn)在維新派代表人物嚴復的《救亡決論》中,他說: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而已。然則變將何先?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錮智慧。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奧,層累階級,腳踏實地,而后機慮通達,審辨是非。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其二害曰壞心術。孔子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故言止于所不知,固學者之大戒也。而今日八股之士,乃真無所不知,夫無所不知,非人之所能也。其三害曰滋游手。今論者將八股取士,固未嘗誠負于國家,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歲月于無用之地,墮壞志節(jié)于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然則救之之道當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
最后是廢除科舉階段。時間是1903年至1905年,大約三年的時間。這一階段,以袁世凱、張之洞于1903年3月13日《奏請遞減科舉折》為發(fā)端,奏折稱:“蓋學校所以培才,科舉所以掄才;使科舉與學校一貫,則學校將不勸自興;使學校與科舉分途,則學校終有名無實。”“是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于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于各國。”
以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于1904年1月13日《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為銜接,不僅要遞減科舉,而且要注重學堂。奏折認為科舉阻礙學堂。具體表現(xiàn)在“興辦學堂,已及兩年有余,而至今各省學堂仍未能多設者,經(jīng)費難籌累之也。公款有限,全賴民間籌捐。然經(jīng)費所以不能捐集者,由科舉未停,天下士林謂朝廷之意并未專重學堂也。”由于科舉選才辦法已經(jīng)納入學堂獎勵之中,這里并不是要廢除科舉,而是將科舉學堂合二為一。“將科舉舊章量為變通,從下屆丙午科起,每科遞減中額三分之一,暫行試辦;一面照現(xiàn)定各學堂章程,從師范學堂入手,責成各省實力舉行。”
以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于1905年9月2日《會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清帝諭立??婆e以廣學?!窞闃酥荆嗾鄯治隽藦U除科舉的現(xiàn)實原因和國際原因。為此,建議采取了五項措施:第一,尊經(jīng)學。第二,崇品行。第三,造就師范。第四,暫時不用錄取沒有畢業(yè)的學生。第五,為參加舊學應試的寒儒統(tǒng)籌出路。由于科舉不停,民間普遍處于觀望中,因此推廣學校必先停止科舉。最終,光緒帝在上諭中明確規(guī)定立即廢除科舉,即“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廢除科舉制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在其主編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書中直言說:1905年廢科舉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親身經(jīng)歷的嚴復也曾認為“此事乃吾國數(shù)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之廢封建、開阡陌”。